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”七夕,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,承载着人们对忠贞爱情、家庭美满的美好期许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法院文明新风,8月29日,郑铁法院组织开展了非遗织锦冰箱贴手工制作活动,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。
活动现场,干警们用心勾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将七夕的浪漫与温情融入每一次裁剪中。非遗织锦,这一古老而精湛的技艺,带着岁月的沉淀和先人的智慧,在指尖绽放魅力。织锦细腻的纹理、鲜艳的色彩,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爱情故事,传递着勤劳智慧、忠贞爱情的价值理念,让大家在体验手工乐趣的同时,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。
此次活动传承的是技艺,凝聚的是人心,将传统文化与法院文化建设相结合,不仅增强了干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,更进一步丰富了法院文化内涵,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今后,郑铁法院将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、培育文明新风贡献法院力量,让司法之花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得更加绚烂!(供稿:孙珂)
知识链接
七夕节,称乞巧节,女儿节,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,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“七月七日”,是东汉学者崔寔(shí)所撰的《四民月令》。因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,“乞巧”是“七姐诞”的重要习俗之一。
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、巧芽面等食品,并进行穿针乞巧、喜蛛应巧、守夜许愿、曝书、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 。
织锦是中国传统提花丝织工艺品,以彩色经纬线经提花工艺织出图案。其技艺起源于殷商时期,周代形成五色织锦技术。主要地域性代表包括南京云锦、四川蜀锦、苏州宋锦及广西壮锦,其中云锦、宋锦、蜀锦并称“三大名锦”。在中国七千多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,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,也曾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团队,走遍当时的世界。